舆情面前,需要点“定力”
发表时间:2025-02-07 10:56:18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提起舆情,脑海里首先闪现的就是“坏事”,潜意识里就将舆情和负面舆情划了等号。有时候,明明是一件好事“上了热搜”,心里也高兴不起来,甚至诚惶诚恐。平时很怕“上热搜”,宁可“不被看到”,也不想“被议论”。这种心态,我们称之为“舆情焦虑”。在聚光灯凝视、放大镜审视的网络传播时代,每一个像素的故事都可能瞬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有点“舆情焦虑”再正常不过。只不过,如果“舆情焦虑”变成“舆情恐惧”,那就容易让人乱了心神、失了分寸,导致应对失当。今年,多起引发全网围观的舆情回应、应对采访事件,都透露出“舆情恐惧”的影子,甚至因恐惧而生出愤怒。
不得不说,基层工作压力是巨大的。现在,不光人人“嘴巴是自由的”,人机“嘴巴也是自由的”,保不齐什么时候那些“嘴巴”里就会吐出些断章取义的“真相”或者造些谣言出来。而这些都可能引发负面舆情。
负面舆情难以把控的破坏性让人胆战心惊。这方面有太多前车之鉴,堪称“血淋淋”的教训。比如几年前发生在某地的“海胆蒸蛋”事件,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波,不少“吃瓜”网友一边倒地加入谴责的行列。官方当即成立由公安、市场监管、旅游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开展调查,并公开了调查进展,澄清了误解。调查报告做到了及时、客观、中肯,但舆情的破坏效应,至今也没有完全消除。每有类似事件出现,都会被人“回忆”一番。
基于对负面舆情破坏性的恐惧,一些基层干部从自身政绩、单位声誉出发,尽可能逃避和媒体打交道,宁可宣传不出彩,也决不触发舆情。
舆情发生后的“严肃处理”让人压力山大。引发负面舆情的事件有可能是“真事”,也有可能是“谣言”,本应该辨析来看。但对涉舆情事件人员的处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形成了一种“惯例”,一概“严肃处理”。这让很多人都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唯恐因舆情而“引火烧身”。这也是有些工作人员面对记者采访一概推说“不知道”或直接挂断电话的原因。
比如,某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强对政务舆情管理应对工作的综合评价,开展不定期检查,对处置不得力、回应不妥当、报告不及时的涉事责任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员,要予以通报批评或约谈整改。客观而言,出发点是好的,压实相关部门应对舆情的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舆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很难有评判处置是否得当的标准。有时候,为了快速平息汹汹舆情,有的人免不了“受点委屈”。
加上舆情就像个炸药桶,不知道哪会儿就会炸,更是令人神经紧绷。
舆情带来的压力让一些人将媒体当作了工作的对立面,平时不是“躲着点儿”,就是“盯着点儿”“防着点儿”,一听说媒体采访,心中立刻“警铃大作”甚至“炸毛”,不是态度冷漠就是语言粗暴,致使舆情局面更加复杂。
这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态度惹的祸。
舆情的源头是现实世界,但本质是一种情绪表达,很多负面舆情之中,本就带着浓浓的情绪宣泄,此时如果涉舆情人员再搞“情绪对立”,很容易“擦枪走火”。
舆情处置,态度在前。没有一个好的心态,一味“围猎”媒体,很难做好舆情处置工作。我们都不希望“出事”,但也不能“怕事”,否则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就已经环游世界了。
首先,大大方方面对,不做缩头鹌鹑。有的人觉得舆情“沉一沉就过去了”,于是选择“装聋作哑”。可实际情况是,有的舆情会,但更多的是不会。不要抱着“天降大雨火自熄”的侥幸心理,有舆情发生就大大方方地面对。如果是正面的,就“添把火”,如果是负面的,就找“关窍”,打“三寸”,比如是谣言,就澄清,是断章取义,就纠偏,确实工作有疏失,那就乖乖认错、进行补救。危机来了,装鹌鹑、装鸵鸟,是躲不过去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方是上策。
弓满易折、弦紧易断,平时对待舆情还是要多一些松弛感。在互联网成为社会最大舆论出口的今天,舆情此起彼伏是常态,再强大的心脏也遭不住时时“如履薄冰”,反不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其次,开诚布公应对,不干“捂嘴”之事。全媒体时代,舆情的形成不仅是媒体在发声,而是网民都在“开口说话”。如果把媒体当成对立面,努力“捂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倒会令自己失去发声的渠道。所以,面对舆情事件,不要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拿出诚意来和媒体良好合作,开诚布公地交换信息。要相信,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得见、听得到,也拎得清。
一般来说,针对热点舆情事件,官方通报内容越翔实、细节越丰富、与网民的疑惑匹配性越强,就越容易被接受。比如2021年2月的“货拉拉女乘客坠车死亡”事件,舆论对女孩跳车前车厢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充满疑问。当地警方作出翔实通报,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女孩为何突然跳车、是否有猥亵暴力行为、司机为何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等关切,很快平息了质疑,被媒体称为“高精度”的回应。
再次,广开言路,多培养些“嘴替”。后真相时代,很多舆情都是由“误会”和“谣言”引发,这与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有很大关系。所以,以“碎片化”应对“碎片化”不失为一种策略。“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碎片化传播需要大量的传播主体,除了主流媒体之外,平时还应多培养自己的“嘴替”。敞开胸襟,广开言路,做到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来发现疏漏及时打补丁,二来畅通“言路”,当“误会”和“谣言”发生时,有人给说话不至于“吃哑巴亏”。
如果平时就抗拒和媒体打交道、拒绝政务公开,一味闷头干活儿,啥事都不肯说、不敢说、不愿说、不及时说、不全部说,少有人知道实情真相,那么当有“污水”泼来时,也只会引发更多猜忌联想而无人帮腔说话。
须要认清的一个事实是,在舆情处置中,媒体是涉事单位的“好伙伴”而不是互相博弈的对手,通力合作能让舆情处置事半功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待媒体的态度就是对待群众的态度,因为镜头之后、版面跟前,是群众的“眼睛”,所以面对媒体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实事求是。
总而言之,面对舆情,我们要多一些理性和定力,不被舆情所拿捏,不被舆情所绑架,始终保持态度的冷静和自持。毕竟,人在冷静的时候才更能想出好办法、做出好行动。还是那句话——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以未雨绸缪,但别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