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8182505

舆情监测 舆情处理 小红书运营 SEO优化

KNOWLEDGE/知识

分享你我感悟

您当前位置> 主页 > 知识 > 舆情处理

2024年舆情特征、2025年风险评估及应对建议

发表时间:2025-02-07 10:50:05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一、2024年舆情领域关键苗头倾向

(一)AI深度伪造风险显著暴露

2024年中秋期间,抖音头部网红@疯狂小杨哥直播带货期间引发广泛舆情。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之外,一段经证实为AI伪造的卢某某音视频格外引人注目。这一事件标志着AI深度伪造技术在舆情领域从暗处走向台前,开始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因素。随着AI技术的普及,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来生成虚假文字、音频、视频,进而炮制假新闻、假事件以吸引眼球、获取流量的现象日益增多。这无疑给舆情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当视觉与听觉证据不再可靠,如何准确甄别信息真伪、有效应对虚假信息传播,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语梗化”舆情呈上扬态势

伴随网络剧、直播、短视频等新兴传播业态的蓬勃发展,一种以“正调反唱”“暗语影射”“段子戏谑”为特征的隐匿式舆情正在悄然兴起。这类舆情借助字幕修改、P图隐喻、情景转换以及弹幕玩梗等手段,巧妙地表达对热点事件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其表达方式隐晦,传统的舆情监测与管控手段往往难以奏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出现越管控、传播越广泛的“反噬”效应,极大地增加了舆情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

(三)“去权威”“逆主流”舆情日益频发

受社会心态变化以及部分主体不当言行的影响,舆论场中出现了一种与现实倡导相悖的现象:现实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政策措施等,在网络舆论场中反而引发更多争议与质疑。这种“去权威”“逆主流”的舆情,本质上是复杂人性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反映了现实社会中被压抑的反向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中的释放。目前,针对此类舆情的应对策略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引导与化解手段。

(四)舆情处置中的假重视问题突出

在当前舆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普遍现象。部分部门领导虽然在口头上强调舆情处置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一旦遇到舆情事件,第一反应往往是将责任推给宣传、网信等部门,而不是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应对。这种“甩锅”行为导致在层层汇报、部门推诿的过程中,错失最佳的舆情处置时机。追根溯源,这是“舆情洁癖”与“本领恐慌”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了舆情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二、2025年舆情领域风险点评估

(一)舆情风险向基层单位加速转移

基层单位作为与民众直接接触的前沿阵地,由于日常工作中沟通不畅、政策执行机械等问题,容易引发民众不满,并被拍照录像上传至网络,从而引发舆情。与上级部门相比,基层工作人员接受舆情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面对突发舆情时的应对能力较弱,使得一些原本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有可能在网络传播的作用下,演变成大规模的舆情危机。诸如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学校教师、窗口服务人员等,都面临着较高的舆情风险。

(二)舆情聚焦重点领域趋势明显

回顾2024年舆情发展态势,除了传统的生活类话题外,教育领域的舆情热点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邯郸未成年人杀人案、昆明长丰学校食堂臭肉事件等一系列热点事件,将校园霸凌、食品安全、师德师风等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使这些话题成为舆情的“高敏感区”。展望2025年,这些话题在各种场合被提及的频率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引发、发酵舆情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同时,市场、公安、司法等领域,由于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也将成为舆情关注的重点领域。

(三)重大活动面临严峻舆情挑战

在信息传播“扁平化”的大背景下,各类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国际赛事、大型文旅项目等,都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跨地域联动。然而,这种大规模的活动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舆情风险,如果在活动策划与执行过程中,未能提前对可能出现的舆论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与有效防范,很容易在活动期间遭遇负面舆情的冲击,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相关部门的形象。

(四)“纸上谈兵”式舆情处置难以为继

随着舆论环境的日益复杂,对舆情处置人员的实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那种依靠理论方案、“坐而论道”式的舆情处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舆情形势。各地各部门制定的舆情应急预案、处置方案等,虽然在形式上较为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其可行性与有效性将面临严峻考验。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舆情处置人员的实战能力,加强培训与演练,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有效地应对舆情危机。

(五)敏感议题易受“搅局”干扰

国际局势的动荡、性别对立的加剧、经济形势的波动以及金融股市的起伏等涉政关联议题,由于其本身具有广泛的讨论性与敏感性,极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搅局”势力所利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搅局”势力通过IP漂移、异常讨论等隐蔽手段,在网络空间中制造混乱,干扰公众视线,破坏正常的舆论氛围,给舆情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应对建议

(一)强化舆论风险前置评估

建议每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各地各部门针对本年度的工作重点与计划,以近三年的网络舆情数据为基础样本,全面深入地开展舆论风险评估工作。对每一项工作可能引发的舆论争议点、公众误解点进行系统梳理,并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应对方案,做到未雨绸缪,提前防范舆情风险。

(二)全面普及舆论知识教育

将舆论知识纳入党员干部的日常培训体系,作为必备的通识教育内容。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舆情处置中的主体责任,摒弃“舆情处置只是宣传、网信部门的事”的错误观念。通过加强全员舆论素养的提升,从源头上减少因沟通不畅、舆情应对能力不足而引发的舆情事件。

(三)着力提升实战处置能力

舆情处置的关键在于人,针对当前舆情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必须从课程设计、师资选拔、人员参与等多个环节入手,进行全面优化。摒弃形式主义的培训方式,注重实战演练与案例分析,通过模拟真实的舆情场景,让学员在实践中提升应对能力,确保在面对实际舆情危机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妥善化解危机。


相关案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