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8182505

舆情监测 舆情处理 小红书运营 SEO优化

KNOWLEDGE/知识

分享你我感悟

您当前位置> 主页 > 知识 > 舆情监测

舆论vs舆情,别再傻傻分不清

发表时间:2024-10-24 16:47:33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舆论

定义

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 成分。(陈力丹)

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李良荣)

舆论的形成过程

权力组织与大众传媒促成所希望的舆论

●舆论领袖出现

●群体中的情绪感染

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

●意见的形态 分散化、多样化、个人化

●意见的积蓄期

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动

舆论场效应

形成条件:

●一定空间内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

●空间的开放程度

●空间的感染力度或诱惑程度

特点

评价性、广泛性、急迫性、公共性、公开性

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功能

●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社会挫折感

社会挫折感是舆论的一种表现形态。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社会挫折感的计算公式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

要进行适度的社会动员

舆论涟漪效应

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Jacob Kounit)提出一些研究会借鉴它来解释社交媒体环境中网络舆论如何通过各式各样异质社群的传播而逐渐壮大。

简言之,如果把网络舆情的扩散比作一次“影响力涟漪”,那么,个体发布的信息就是“议题涟漪”的核心,基于一定社会关系网络或虚拟关系网络的社群是涟漪的“内环”,体量更大的群体则成为外环,水波式的散播最终使得舆情由星星之火发展至可以燎原之势。

在这种“涟漪效应”的催生和放大作用下,公众在网上发表的意见和观点很容易使一些局部问题升成为全局性问题,使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为政治性问题,使少数个人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

瓦釜效应

2007年,杜骏飞在《南方周末》上刊登了一文——《大众传播的瓦釜时代》,文中就杨丽娟追星案中媒体不正确引导舆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黄钟奈何毁弃,瓦釜居然雷鸣,“瓦釜效应”一词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其要义,可表示如下:传媒与其新闻社群之间,在一定的媒介生态环境下,能够形成鼓励低文化价值的新闻市场机制,并通过彼此循环影响,逐渐产生“劣币驱逐良币”式的文化后果,导致高价值新闻只能得到传媒资源与注意力资源的低配置,而低价值新闻却可以得到传媒资源与注意力资源的高配置。在新媒体环境下,瓦釜效应所表现的“高价值低配置”的特点尤为显著。

舆情

定义

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或情绪反应

与舆论的相异

主体不同:舆情的主体是民众,舆论的主体既可以是民众也可以是官方

内涵不同:舆情属于客观存在形态的范畴,舆论属于人们行为活动的范畴

形态不同:舆论为意见的公开表达,舆情不一定公开表达

网络舆情

在网络平台体现出来的社情民意,不是个别意见,而是网络用户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意见的综合状况。各种观点意见、各样的社会情绪、各类社会思潮都通过网络展示出来,网络因此成为一个“意见集散地”和“舆论自由场”,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

还有四十天左右,希望大家珍惜每一天的时间。当然这不是让大家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学习。如果需要调整自己,放松一天的话,那就珍惜可以好好玩的一天。如果给自己制定了满满的学习计划,那就使出全力尽量完成。另外,所有的模拟考、实务作业、论述作业都需要大家端正态度,认真对待。

舆情反转

概念

目前学界对“反转舆情”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论,与之相关的概念有“反转新闻”“逆转新闻”。综合来看,多数学者认为“反转/逆转新闻 ”必须包括新闻事件本身的反转和继而引起的受众态度反转两个要素。反转舆情包括且不止于虚假新闻事件本身,它的核心更侧重于整个舆情事件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受众态度”的反转与平息。

舆情反转中的主体

●首发平台

2020 年反转舆情首发媒体统计,自媒体约占比62%,高于大众媒体的38%。

●发酵平台

自媒体平台具有门槛低、用户基数庞大、信息时效性强等特点,而在舆情反转事件的进一步传播过程中,用户针对事件本身、当事人等所给予的褒贬态度、站队以及评论则能够更加助力事件本身的发酵和传播,再加之以用户口味偏好以及流量为导向的传播机制,反转舆情事件并具有了短时间之内席卷社交媒体空间的潜力。

●网络水军和意见领袖

网络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扮演着关键性节点的角色,把握着信息量的流量以及流向。而网络水军背后是资本助推的力量,其滥用会破坏原本相对有序、相对公正的网络舆论秩序。

●热点议题

反转舆情的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话题性,能够与公众的特定情绪相契合。

原因

●社会转型

网络提供了现实情绪释放的场所,自媒体的时效性与隐蔽性进一步扩散了公众的不良情绪,反转舆情前期因涉及社会转型的矛盾冲突而得到关注,人们的失衡情绪得到释放,客观上推动了反转舆情的后续发展

●技术发展

时效性与真实性、准入门槛低素质参差不齐。

●心理因素

监管缺位:我为尚未出台正式的 《新闻法》对于移动客户端内容的立法规范存在空白。

媒体失责:为快速抢占市场追求实效性,吸引流量。

刻板印象:对类似事件先入为主,预设立场。

从众心理:网络空间上沉默的螺旋现象依然存在。

过度娱乐:纾解压力的同时造成娱乐至死的现象。

群体极化:越是能迎合大众心理、贴近大众生活的事件越能受到公众的集中关注。

案例积累

了解完概念后,大家也不妨调动一下脑海里的案例库,回忆一下在今年发生了哪些事情可以作为我们回答“舆情/舆论”相关问题的案例

1、“胖猫”事件

2024年4月11日,一位网名叫“胖猫”的男子因感情问题在重庆跳江身亡,该事件随后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各种形式的信息和言论层出不穷,而“胖猫”的女友谭某被视为利用感情骗取钱财,与此同时网上出现大量针对谭某的人肉搜索、造谣、谩骂等行为。

5月19日,重庆警方公布了对该事件的调查结果,回应了公众关心的“胖猫”跳江身亡事件的细节。经依法调查,谭某和“胖猫”存在真实恋爱关系,经济上互有往来,不构成诈骗犯罪;“胖猫”姐姐刘某因曝光谭某个人隐私、导致谭某被网民攻击、辱骂并受到人身威胁,目前正在接受警方进一步调查。

2、“点读机女孩”事件

2024年2月29日晚,“点读机女孩”高君雨在社交媒体发布剃光头的视频,称患上脑瘤。随后,其账号在11天内连续发布8条视频,记录了做手术、术后恢复的过程。3月11日,有网友发现其之前发布的视频中出现人物穿着与季节不符的情况,疑似为“库存视频”。

2024年3月12日下午,杭州市余杭区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发布举报声明称,经核实,相关视频为2023年9月拍摄,2024年2月开始剪辑制作,被该MCN机构配以近期发生的文字描述发布到网络,有关部门将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日,高君雨所属MCN机构杭州豁然开朗科技有限公司发表道歉声明。

2024年4月24日,“点读机女孩”高君雨,全网账号被禁。

3、“秦朗寒假作业丢巴黎”事件

2月16日,博主@Thurman猫一杯在多个互联网平台发布“在法国巴黎捡获一年级学生秦朗的寒假作业”相关视频,迅速引发全网关注热议,多日占据多个平台热搜榜。

4月12日,杭州警方通报:“秦朗寒假作业丢巴黎”事件系策划编造。涉案两人自编视频脚本,网购寒假作业,用手机自拍、制作相关视频,并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涉案人员及其所在公司作出行政处罚。

4、“淀粉肠被污名化”事件

2024年的“315”期间,央广网在微博发布了以《火爆全网的淀粉肠一根成本五六毛钱》为题的文章,披露了淀粉肠的主要原料实为骨泥后,引发热议。

其后,一些自媒体将此新闻信源移花接木为“央视315晚会”大肆炒作,一些淀粉肠制作工厂和商户被攻击。

3月19日,《中国食品报》发表报道称“淀粉肠用骨泥合规合法”,淀粉肠事件出现反转。


相关案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