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研判】教育领域舆情阶段性高发态势凸显
发表时间:2025-02-25 13:30:01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2月中下旬至3月,全国大中小学、幼儿园集中进入春季开学周期,教育领域舆情受社会关注度周期性攀升、家校矛盾触点密集、历史遗留问题叠加等影响,师风师德、校园安全、校园管理等多类问题易诱发舆情风险隐患,对学校声誉和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负面影响。现梳理近期教育领域热点舆情,结合往年春季开学季教育领域热点案例,总结近期教育领域舆情风险。
近期重点舆情
师德师风类舆情
广西百色一高中教师被举报性侵女学生。2月10日,一网民实名举报广西百色市祈福高级中学教师唐某某性侵未成年女学生,致学生抑郁自杀。经百色市教育、公安、纪检监察等单位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调查,唐某某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百色市有关单位依法依纪给予唐某某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公安机关已对唐某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广西南宁一中学教师被控性侵并威胁学生。2月15日,多名网民称广西大学附属中学南宁校区一高中老师郑某某被举报强迫学生与其发生关系,并电话威胁学生。涉舆学校通报校方已依法依纪给予郑某某开除处分,将有关材料报送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调查。
山西一高校教师被举报家暴性骚扰后仍在职。去年7月,范女士举报丈夫,太原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教师杨志军,涉嫌家暴、性骚扰女学生及出版不雅诗集。举报后不久,校方通报成立工作组调查核实。如今半年过去,范女士说,校方之后再未向她同步调查进展,也没公布调查结果,杨志军还在学校任职。山西省教育厅工作人员称,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师德师风,据悉去年校方已对杨姓教师给予相关处分。
校园管理类舆情
广东湛江一中学被曝禁止学生自带面包。2月16日,社交媒体上一段“广东湛江农垦实验中学新学期开学禁止学生携带面包、泡面等零食入校,但学校食堂却售卖不怎么好吃且价格较高的面包”的视频,引发关注。涉事学校工作人员回应称,上述反映内容可能是检查违禁品的工作在执行中出现了一定偏差,学校正在对此进行调查,后续会对禁止带零食入校相关规定作出重新调整。2月18日晚,该校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说明,就“不允许学生带面包入校”一事致歉。
山西太原一中学被曝收723元作业打印费。2月13日,一则“太原市泰华高级中学寒假作业打印要交723块钱”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曝光后引发关注。2月16日,太原市尖草坪区教育体育局发布通报称,经该局调查核实,情况基本属实。该项收费没有经过公开、公示程序,收取费用时也没有与家长、学生充分沟通,不符合相关规定,认定此项收费为违规收费。经研究,责令该校立即纠正其违规收费行为,给予学校全区通报批评,并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广东一学校要求家长同意“鞭罚”犯错学生。2月14日,广东省阳江市有网民发帖反映,当地龙源实验学校通知要求家长和学生签署校规,同意对学生实施“鞭打手掌”和“罚站思过”的惩戒措施。校方工作人员确认上述网曝内容属实。阳江市江城区教育局工作人员透露,使用戒尺打学生是不恰当的,体罚是不被允许的,已要求学校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严禁此类行为。
湖北家长拒订牛奶遭老师怒怼有事别求。2月12日,湖北黄冈某班级群内因多名家长不订牛奶老师怒斥“工作难开展”“以后有要求别找老师”。2月14日,涉事学校回应称已知晓此事,老师言辞不当,将严肃处理,并强调牛奶征订为自愿行为。
广东广州一中学被曝在厕所装监控。2月14日,网称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在厕所里安装监控,摄像头位于一男厕墙壁上方,角度略微向下对着门口的洗手槽,而一排小便池则位于摄像头与洗手槽之间。2月15日,校方称此举是为防止破坏公物,摄像头是对着洗手槽的,(爆料者的)拍摄角度有问题,会造成误导,目前该摄像头已拆除。
其他类舆情
1、涉心理健康
浙江温州一小学教师在教室不幸离世。近日,网传温州百里路小学一名语文教师因实行末位淘汰制在校内轻生。温州市鹿城区官方人士回应称,涉事教师为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在教室突发意外死亡,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网传学校对该教师实行末位淘汰制不属实。2月18日晚,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经深入核查,网络上有关“教师考核末位淘汰”“当众斥责教师”“在黑板留文字”等信息不属实。
2、涉校园冲突
山西怀仁辟谣网传老师把学生牙打掉。2月18日,有网民网传一段“山西怀仁九小老师把学生牙打掉了”的视频,引发社会关注。2月19日,当地教育局发布情况说明:经调查,视频中反映的怀仁九小现更名为怀仁志成小学校。视频中的女子因外甥说班里同学王某打他,便打开直播进入教室对同学王某进行推打,两名老师及时上前劝阻发生争执,经劝阻无效后,校方报警。该女子不顾警察警告继续直播辱骂工作人员,扰乱正常教学秩序,警方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并介入调查。该女子的外甥宋某涛正值换牙期,在上学期牙齿松动时自己拔除,并非老师打掉。也不存在同学王某打他的情况。
3、涉回应不当类
安徽定远县男子举报中学提前开学反被怼。2月4日,一名自称学生家属的男子向安徽省教育厅举报滁州市定远中学提前开学补课,违反规定。教育厅工作人员接举报电话时回怼举报者:“(学校)提前开学,你不去就完了,这有什么好举报的?”2月6日,安徽省教育厅发布情况通报回应,已依规暂停涉事值班当事人工作,并将依规依纪严肃问责。同时,督导全省各地各校严格依规执行开学时间,确保教育公平与秩序。
4、涉教育政策类
班主任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引热议。据媒体报道,临近开学,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几乎“一边倒”,很多网友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2月10日,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家访是学校办学工作的一部分,教育局方面并没有下达强制规定必须家访,也没有制定教师家访的KPI,“都是学校自己组织的”。
风险研判暨工作提示
师德师风类举报易引发舆情裂变传播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涉及教师师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等问题的举报进入敏感高发期,教师体罚、语言侮辱学生、收受贿赂、发表不当言论、性侵学生等违规违法行为举报,冲击公众对教育者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的期待,极易通过网络传播迅速扩散,形成高热舆情。与此同时,一些举报内容的真实性难以立刻确认,尤其是个别举报者存在夸大或歪曲事实的情况,失真信息先于权威信息占据公众认知高地,加大舆情裂变失序传播风险。此类舆情一旦爆发,不仅会对相关教师和学校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还可能导致教育系统的公信力受到影响。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开学季师风师德建设工作,有效防范化解师德失范风险隐患。
校园霸凌恶性事件触发社会信任危机
随着校园霸凌施暴者低龄化、手段极端化,其带来的舆论冲击力更趋强烈,尤其是“2024年3月河北邯郸3名初中生霸凌杀害同学埋尸案”等极端案件曝光,直接冲击公众对校园安全底线与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信任,引发群体性质疑教育部门履职能力的连锁反应。此外,司法处置结果若未被充分解读,可能被误读为“惩戒不公”或“纵容犯罪”,进一步激化社会情绪。而类似暴力殴打、语言侮辱、网络欺凌等身体和精神霸凌事件发生后,不仅给受害学生带来身体、心理创伤,若经过网络平台传播酿成重大舆情事件,也会加剧公众对校园安全的不信任感。相关部门及学校需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复盘”全链条机制,包括开学初期反霸凌专题教育、校园监控与心理筛查常态化覆盖等措施,尽力避免发生校园霸凌事件。
校园周边安全极端案件防范不容忽视
校园安全无小事,而往年同时期发生在校园周边的极端恶性案件如“2024年3月山东德州一男子在小学附近驾车撞伤10余名儿童”“2024年3月湖南长沙一女子在小学门口闯红灯冲撞学生致2人受伤”等事件表明,个别意图通过极端行为报复社会宣泄负面情绪的人可能选择在上下学人流密集时段在校园周边选择相对弱势的学生群体实施犯罪行为,撬动更大的社会关注度。此类案件直接威胁未成年人安全且伴随“报复社会”“动机不明”等敏感标签,极易触发公众恐慌情绪,引爆舆论场。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校园周边安全管理,着力排查和消除校园周边安全隐患,全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校园管理与设施建设方面或成舆情重灾区
开学季涉校园管理舆情如各类事项收费标准、校纪校规制定与执行、校内设施建设等事务繁杂,隐藏的舆情爆发点多,且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一经曝光即可能酿成舆论危机。如收费项目未做到合理透明极易引发“乱收费”质疑,校规的制定若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可能引发学生及家长不满,校园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食堂卫生、体育设施、宿舍环境等一旦被曝光,容易引发关于校园管理不善、学校安全保障不足的舆论质疑。因此,相关部门及学校应当加强管理措施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尤其在收费标准、校规制定等方面,要确保公正、合理、公开,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激起家长和社会的反感。同时,应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定期检查与维护,提前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避免学校管理上的盲点引发舆情危机。
教材教辅内容失察触碰价值观红线风险需警惕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之一,肩负着塑造学生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责任。若教材内容存在历史误导或偏差,可能在学生心中播下错误的思想种子,对其价值观、民族认同感造成长远影响。尤其是在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敏感话题时,教材的编写必须严格遵循历史事实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任何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可能被迅速关联至“历史虚无主义渗透”“意识形态阵地失守”等指控,单一案例极易扭曲升级为教育系统站位议题。如2024年3月24日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初三语文试卷选用《杜鹃花落》一文,因内容被指“美化侵华日军暴行”“贬损八路军形象”,迅速引爆网络声讨。为了防范此类舆情危机,教育部门应强化教材内容的审查机制,尤其是在涉及历史、政治等敏感领域时,要做到严格把关,定期组织对教材编写者的教育培训,加强其专业素养和政治敏感度,确保教材在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