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8182505

舆情监测 舆情处理 小红书运营 SEO优化

KNOWLEDGE/知识

分享你我感悟

您当前位置> 主页 > 知识 > 舆情处理

掌握这三点,舆情处置就不会陷入被动

发表时间:2024-11-25 16:26:24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经常有朋友提问:如何做好舆情处置?如何避免舆情处置中的被动地位?


首先为提出这些问题的朋友点赞。

因为重视舆情,关心舆情,知道要妥善处理好舆情,已经迈开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但提问背后隐含一个苦衷,那就是常常为在处理舆情时陷入被动而苦恼。常常对舆情处置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确,掌握主动,是做成任何事情的必要条件。

被动做事,无论做什么事,包括读书、经营感情(包括婚姻家庭)、职场、以及做好上级交办的任务,都要掌握主动地位,否则不可能真正成功。所以领导人反复强调“把握历史主动”。

那么,如何在舆情处置中把握主动,化被动为主动?

第一、信息灵通,察微知著。

作为地方或单位主官,必须充分掌握情况,要愿意听真话,能听得进去真话,鼓励身边的人说真话。如果一个主官只喜欢听好听的,没有起码的质疑常识,总是沾沾自喜,自我屏蔽,就会给自己和事业埋下巨大隐患。外面已经舆情沸腾,硝烟四起,主官可能还一无所知,或者总是成为最后一个知道的人,能不被动吗?必然被动。

第二、实事求是,无限接近真相。

一旦舆情发生,绝对不能捂盖子,更不能去保护谁。主官一定要当好舆情处置的第一责任人,靠前靠前指挥把关,迅速了解真相,第一时间发布已经掌握的基本事实(证据),对还不能发布的,则针对已经存在的说法,提出正在进一步核实,给进一步澄清留出余地。只要实事求是,立场正确,措施果断,就必然会赢得网民理解、认可。

实事求是是在舆情处置中,唯一能够获得主动权的路径

千万不要耍小聪明。任何自以为是、耍小聪明,都会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舆情处置失败的例子太多,比方丰县八孩事件、江西胡鑫宇失踪事件等。舆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不合适的处置方式,引发了更大的舆情。

因此,作为舆论战线的一名从业者,笔者反复提醒我的朋友们,舆情处置最大的窍门,不是技巧,而是诚意。

真诚,真心诚意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当事人负责。尽最大努力还原事件真相,决不含糊,决不隐瞒,决不姑息迁就,更不能包屁纵容。只要一屁股坐到公平正义一边,阳光透明光明磊落去实事求是,舆情处置的手法最笨拙,网民都会买账。相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有一句没一句,那不管你文案多么巧妙,都一定会弄巧成拙。


第三、尊重群众,尊重网民。谨慎使用权威性。

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任何违背常识,缺乏起码逻辑意识、低估群众智商的舆情处置方案,不管出发点是什么,都起码是“低级红”,甚至可能是“高级黑”。

舆情处置,实事求是是基本的立场和态度。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是基本的需要和要求。“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着力稳定公众情绪。”这段话,各级主官应该牢记心中。

舆情处置,要把握好时度效,时和度是方法论,效是互动的良性结果。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问题,掩盖问题,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

这样必然脱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则是最大的危险。人无完人,关键是知错能改,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理,就不会伤了人心。

及时指时效,不能死猪不怕开水烫,要尽快回应群众关切,该菩萨心肠还是该霹雳手段,不能拖泥带水。

准确,就是看到、看清、看准,明确群众真正关心什么。人心是最大的流量,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不能麻木不仁,视若罔闻,更不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

专业,就是实事求是,逻辑自洽,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质疑,不要闹笑话,不能闹笑话。

谨慎使用权威性。

笔者见过有些地方的舆情处置公告发布后,质疑声一片。网民表示坚决不信,连标点符号都不相信。这样的失败,就是因为滥用了权威性,从而丧失公信力。

因此,谨慎使用权威性,是舆情处置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舆情处置最容易犯错的点。


相关案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