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8182505

舆情监测 舆情处理 小红书运营 SEO优化

KNOWLEDGE/知识

分享你我感悟

您当前位置> 主页 > 知识 > 舆情风险点

短视频时代突发事件舆情演化的规律及治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5-03-10 14:16:46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

截至2024 年6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近11 亿人,用户使用率达95.5%。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突发事件舆情的新策源地。最早出现的短视频产品可以追溯到智能手机刚兴起的2011 年,但是短视频的出现并不能说明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学界尚未有关于“短视频时代”的明确定义,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历经“影视视频时代”和“网络视频时代”后,2020 年被定义为中国视频社会化元年,短视频平台成为互联网用户获取信息、开展媒介社交与表达自我的主要平台。所以,本文将传统网络时代定位在2011 年及之前;2011 年至2019 年是传统网络和短视频的交融期,为短视频时代“细水长流”长线生产与消费奠定了基础;短视频时代定义为2019 年之后。

目前,突发事件舆情的爆发点已经从传统的微博、微信快速转移到以抖音、快手、小红书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并呈现出碎片化、裂变式、多层次等传播特征,给舆情研判和管控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短视频时代突发事件舆情演化的周期性特征

(一)舆情潜伏期难以预料

通过对诸多典型案例分析发现,无论是在传统网络时代,还是在短视频时代,舆情的引爆与长期积累的社会负面情绪相关,过去一直有争议的话题被激发后点燃网民情绪,导致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短视频时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突发事件呈现突然质变的特征,一条短视频如果无法快速点燃情绪,又不能被主流媒体或者意见领袖注意到,则可能无法引起广泛的关注。但这并不代表其会永远沉寂,也可能因为某个契机而迅速被点燃。比如在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后,在相关视频评论区中关注热度较高的“汪小菲唐山买房”成为关联式搜索词条,网友发现过去汪小菲曾实名举报过唐山纠纷。此外,还有网友通过给短视频买流量(比如“DOU+”)等人为的干预方式来引爆舆情。

(二)舆情爆发期迅速转移

短视频平台通过热榜话题、算法反复推荐,极易形成爆点话题。突发事件舆情虽然第一现场在短视频平台产生,但爆发后往往转向其他平台继续发酵,此时用户对视频内容本身的关注度降低,转向对突发事件的深度解析。如昆山伤人被反杀事件中,虽然事件开始是发布在抖音平台的“监控视频”,但人们很快将舆论场转移到微博等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并且就“正当防卫是否过度”等法律层面话题进行了讨论。将其与药家鑫事件进行对比,发现药家鑫事件从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对“药家鑫身份”的讨论到最终“药家鑫被处以死刑”未有舆论场转移的现象。

(三)舆情反复期闭环往复

突发事件舆情爆发初期,议题较为集中,但随着新内容的不断出现,舆情事件又会外延出多个议题。孙志刚收容致死事件在论坛引起网民思考“收容制度”,这是将话语权转让给草根的初步尝试,但仍可能会因单一的传播途径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而被“禁言”。因为短视频时代算法推荐和关联词搜索的强连接性,舆情反复期呈现出一种“闭环往复”的特点。由某条短视频引发的舆情危机在步入消退期时,可能会因相关视频的发布而瞬间重燃。这种瞬间引爆是短视频时代舆情反复的显著特征,当多个瞬间引爆相连,就会形成闭环往复的特点。如无锡蛋糕店老板被指控猥亵女童事件中,舆情回落之际老板拍摄短视频为自己发声,该事件迅速重回舆情中心。

(四)舆情消退期战线拉长

短视频时代通过传统的舆情热度指数来衡量消退期是不严谨的,因为短视频碎片化特征使网民的接收理解程度在每一次的反复中是有限的,消退期也会呈现战线拉长的趋势,甚至变成新潜伏期。所以,应该尽量以网民的短视频表达内容变化来衡量消退期的到来。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为重庆山火事件,舆情爆发期多为现场实况展现短视频,当娱乐化和反思性内容的短视频开始出现时,标志着热点舆情已告一段落

短视频时代突发事件舆情治理的难点

(一)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化,舆情化解难度增加

“随手拍”成为潮流,信息发布渠道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民众的表达欲望更加强烈,导致化解突发事件的舆情难度进一步增加。首先,短视频的生产机制往往缺乏官方把关,用户只需搜索即可观看、二次传播内容,这当中不乏未经核实的负面视频内容。比如,无锡蛋糕店老板被指控猥亵女童事件中,即使后续该老板澄清,大部分网民仍然在进行网络暴力行为,且这种网络暴力行为难以归责。其次,舆情爆发大量自媒体账号在网络中发布相关短视频,易产生信息迷雾。一些利益集团运用机器人在评论区造成“刷屏”现象,模糊舆情事件中心议题,蓄意引导公众注意力偏移,造成舆论失焦。最后,部分短视频创作者为提高关注度搭便车发布一些与舆情事件本身并无太多关联的“博眼球”内容,转移事件焦点,淡化了公众对事件核心内容的关注。

(二)信息接收主体情绪变化剧烈,信息茧房效应与亚文化倾向明显

在短视频时代,真相的调查、信息的披露、他人的意见、短视频的内容渐次呈现,造成了网民“看一半”的情况。网民情绪波动明显,正面情绪可能顷刻之间会变成负面情绪。而在传统网络时代,情绪的波动和影响意见改变的形式都较为单一,如南京彭宇案一直误导公众情绪保持在“诬告”的愤怒中。与传统网络时代真相滞后公布而导致的信息闭塞不同,短视频平台基于受众兴趣的推荐机制极易引起信息茧房效应,即习惯性站在第一次观看的兴趣点上,对异质观点予以忽视。此外,短视频网民情绪还会呈现亚文化倾向,甚至情感取向与主流媒体平台发布者的预期南辕北辙,比如2020年B站发布的《后浪》被网民质疑其真实性和阶层分化问题。

(三)碎片化信息易改头换面,评论区话题发散

在舆情信息方面,传统网络时代倾向于主流官方媒体发布较为完整的图文信息。而短视频时代生产者往往采取断章取义、拼凑剪辑、夸张标题等方式将现有碎片化信息拼凑整合,从而要素不全,极大影响了舆情事态的发展。如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中,媒体二次加工第一现场视频,仅仅传递最关键的信息,易出现表意模糊的特征和“新黄色新闻”。与传统网络时代评论区更关注事件本身不同,短视频的评论区可能成为舆情的发源地。尤其是当下在“文字评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图片/视频评论”功能,甚至一些娱乐视频的评论区中会出现其他热点事件的引流。

(四)平台环境娱乐化,加大舆情处置难度

传统网络媒介相较于短视频呈现较弱的娱乐性,因为其通过长篇图文来聚焦话题讨论,如孙志刚收容致死事件引发的“收容遣送制度”和南京彭宇案激起的“司法裁决公正”的争论。而短视频平台“流量为王”的思维特点、“游戏”元素的表达习惯和兴趣推荐的算法导向,让重大舆情事件和休闲娱乐、商品广告、短剧表演等多种类型短视频混杂。娱乐化的平台环境给舆情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中发生的糗事通过碎片化的短视频展示和“玩梗”让严肃的公共卫生事件娱乐化,以至于“互联打败了深思”。

(五)高情绪渲染力和强代入感,谣言浸染网民认知

信息传播技术方面,相较于主流媒体严谨的专业报道,自媒体报道的“草根”视角、粗糙的镜头记录和非专业化的剪辑痕迹更能引发公众的代入感和真实性感知。受众往往不经考量,按下“转发”键就形成一次向周围的“散射”传播,很多“谣言”借此高速传播。部分突发事件的短视频“谣言”叙述与传统网络时代的文字叙述具有相似性,区别在于搭配渲染力强的背景音乐,吸引受众快速沉浸。用户过多依赖直观的视觉与听觉,出现思辨力下降等问题。短视频潜在的沉浸式传播特征配合平台的算法和兴趣推荐机制,谣言信息“三人成虎”式地不断重复,浸染网民认知。

短视频时代突发事件舆情治理的策略建议

(一)注重常态化形象建设,加大“后舆情”处置力度

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短视频舆情引爆点,以不变应万变是首选,唯有常态化研判舆情,建立和维护企业、政府等良好形象,推动公众价值融入舆情治理,疏导社会积累的负面情绪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际从容面对。当组织一直处于良好正面形象时,网民初始的预设立场会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住负面舆情的考验。在舆情爆发期,当短视频平台出现舆情苗头时,相关部门应对关联式搜索予以审核,密切关注“舆论场迅速转移”的现象,并及时在其他媒体平台预警。负面舆情发生后,事件带来的“后舆情”仍将萦绕涉事主体,所以有必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心理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声誉疗伤”,进行声誉形象的恢复。重庆山火后,重庆广电集团在抖音发布短纪录片《八小时》,以重庆缙云山山火的整个救援过程为素材进行创作,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同时,也能发挥对常规短视频的补充说明作用。

(二)冷却用户极端情绪,巧妙转移注意力

在突发事件中,短视频信息接收主体的负面情绪和情感会在短时间内引爆,如何疏导网民群体的极端负面情绪从治理策略上来说尤为关键。短视频受众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可划分为意见领袖、短视频事件发布者和参与者、主流媒体、草根媒体和普通短视频用户,这些群体的情绪变化可以反映舆情的周期性变化,而情绪变化则直接通过视频表达内容和方式的变化来投射。在事件已经明晰的情况下,以积极情感为纽带,以动员互助为核心,减少实况视频的发布,增加正能量视频展现,调动网民同理心,同时融入理性分析,有助于疏导极端情绪。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许多鬼畜视频和搞笑生活类Vlog自带幽默、调侃、乐观底色,很容易稀释网民的负向情绪,引发正向情绪。所以在某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可以适当组织或鼓励娱乐化短视频的创作活动,但是又需要监管其不要落于低俗和恶意。巧妙利用其他舆情事件,进行注意力转移。网民情绪会因此中断,从而让渡给公众理性思考的时间,并且缓解网民抵触情绪。

(三)整合碎片化信息,监测评论区言论

短视频碎片化信息传播方式,容易以偏概全而引发舆情事件,因此需要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碎片进行整合处理,应借助主流媒体为代表的专业化团队完成对事件始末的解析,形成类似“一张图读懂”的样式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应该尝试使用“短视频回应短视频”的方式,应对舆论质疑,帮助网民识别事件真伪,从网民心理变化过程和事件基本发展规律入手来阐明真相,同时注意把控发布信息的细节,避免新闻细节被公众过度放大。

对于短视频平台和舆情相关部门而言,监测评论区有助于提前研判舆情、预知热点。与短视频内容的模糊性相比,文本的捕捉和定性相对容易。突发事件短视频的评论区作为观众解读和分析视频的场所,已成为重要的舆情发酵地。例如,在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视频的评论区,存在恶意揣测言论和相关搜索词条如“唐山打人者后续”。要重点关注短视频评论区中的非理性表达,并利用情感分析、文本分析等算法技术,精准把握网民情绪和态度倾向、关键词出现频率、用户活跃度等信息,通过智能化监测手段研判评论区潜在的舆情风险。此外,定期使用数据抓取工具收集短视频评论数据,建立和更新平台自定义的监控系统也是必要的。

(四)线上线下联动研判,精准识别敏感内容

在短视频时代,突发事件的快速引爆要求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将短视频平台纳入日常舆情监测范围。为正确评估舆情风险,政府部门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多媒体分析,提取视频和音频内容信息,对比关键词,及时发现并回应敏感内容。同时,短视频平台应建立自律监管机制,其成本较低且效果显著。首先,规范平台的监管机制,完善关键词屏蔽约束规则,对低俗内容传播者应标记;其次,完善网民举报和监督体系,将“举报”或者“点踩”等负面反馈功能键进一步“显形”,给予受众需要重视负面反馈的暗示;最后,完善违规记录大数据库,对过去违规行为进行记录,总结短视频爆发舆情的常用标签,并且在某一条违规记录出现后,立马对相关数据进行多平台上下游的溯源。


相关案例查看更多